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
《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》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《千字文》,其详细信息如下:
诵读拼音:指薪修祜 (zhǐxīnxiūhù),永绥吉劭 (yǒngsuíjíshào)。矩步引领 (jùbùyǐnlǐng),俯仰廊庙 (fǔyǎnglángmiào)。
注释:指薪: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指穷于为薪,火传也,不知其尽也。”意思是用木柴烧火,木柴有穷尽的时候,而火往下传,却不会灭。喻人的肉体会死亡,而人类的生命是延续无穷的。祜(hù): 福;大福。绥(suí):平安,安抚。邵(shào):劝勉,美好(多指道德品质)。
解释:顺应自然,修德积福,永远平安,多么美好。如此心地坦然,方可以昂头迈步,一举一动都象在神圣的庙宇中一样仪表庄重。
解读:指薪修祜,永绥吉劭
“指薪修祜”的用典,出自《庄子?养生主》:“指穷于为薪,火传也,不知其尽也。”指是脂字的通假,油脂燃烧的时间,比柴草要长得多,所以古代点油灯多用膏,也就是动物脂肪。《楚辞?招魂》上说:“兰膏明烛”,兰膏是加了兰香炼的膏,燃烧起来有香味。庄子说: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,火却可以一直传下去没有穷尽。譬喻人的肉体会死亡而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延续无穷的。
祜是福德、福禄,修祜就是修福、积德。人一生的福报之中,有福、有禄不一样。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,禄是支持你享受的条件包括财富、妻子、儿女等。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,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;有禄的人未必有福,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。
福禄很难两全,有福有禄又不长命,没寿也是白搭。世间“福禄寿”俱全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,所以恭贺别人时才说:“三星高照,福禄寿临门”。真正福禄寿俱全的人历史上大概只有乾隆一人,在位60年,寿命89岁,享了一辈子福,自称“十全老人”。据说他的八字是“子丑寅卯”四正,排列组合正好凑个四正,太难了,比中六合彩还难上一万倍,果真如此,乾隆还真不简单。
人的寿命是有限的,只是短短的几十年,上寿百岁不过是36500天,所以要赶快修你的福德,因为福德是可以传代的,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。这个传递的通道就是“孝”。前面已经讲过了,祖先之德是通过“孝”这个管道传承的。你不孝,这个管道就断了,祖先修的祜(积累的福德)你就享受不到了,“指薪修祜”的传承就断掉了。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,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,这才是“指薪修祜”的真实含义。
前一句“指薪修祜”,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,它是因;这一句“永绥吉劭”,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,是果。有什么因,就有什么果;栽什么树,就开什么花,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,谁也改变不了。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,修德积福,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“永绥吉劭”。
相反地,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顾及子孙的利益,现在就吃“子孙饽饽”,让你的子孙们吃什么呢?我们现在不管那一套,重孙子的钱现在都敢给花了,干的都是些绝户事。《元史》上记载,中国人在元代就发现石油可以用来作燃料,并命名“石油”,但是考虑到石油是地球的血脉,不准开采使用,否则对子孙不利。我们现在都像苍蝇一样,急功近利,东挖了西挖,没完没了。早晚有一天,把地球给挖急了,抖一抖就是大地震。
“永绥吉劭”的永是永远、永久;绥是安定、和平;吉是吉祥、幸福;劭是高尚、美好。两句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:
矩步引领,俯仰廊庙
矩步是迈着方步,引领是伸着脖子。矩者方也,引者领也。走起路来,伸脖子迈方步,不像鸭公也像鹅太,哪里有美可言呢?古汉语的“矩步引领”就是现代汉语的“昂首阔步”,代表了一个人心胸坦荡无欺,行为正大光明。可以想见,一个内心“常戚戚”的人,一个心中总是“若有所遗”的人,他走起路来如何能昂首阔步呢?
领的本义就是脖子,是后脖子(与项同义),脖子的前半部分叫颈。颈部的左侧是气管、前部是喉管、右侧是颈总动脉。古人性情刚烈,“引颈自刎”是常有的事。但手持宝剑,转圈到脖子后面,“引领自刎”的事还没听说过,也死不了人。
俯仰是一低头、一抬头。廊庙是指朝廷、国家而说的,有一句古话叫“廊庙无才天下求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廊在古代指厅堂周围的屋子或有顶的通道。庙是祭祀祖先的宗祠,不是和尚住的地方。“俯仰廊庙”的意思是:你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检点,要像在朝廷上临朝,在祖庙中参加祭祀大典一样,庄严肃穆、恭谨敬畏,不敢有分毫的轻忽之举。
古代天子临朝,庄严肃穆,百官手持笏板,站在陛下,眼观鼻,鼻对口,口问心,无奏对不能抬头。没事瞎寻摸,东看看、西瞅瞅,就有仰面视君之罪,属大不敬,所以不敢随便俯仰。
最近查询
千字文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74988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1-15 12:54:36
- 千字文工具链接:https://qianziwen.gongjuwang.com
千字文,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、给事中周兴嗣编纂、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(在隋唐之前,不押韵、不对仗的文字,被称为“笔”,而非“文”)。梁武帝(502—549年)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,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。